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81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69篇
  91篇
综合类   301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超声波的果树冠层三维重构与体积测量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为了克服地面不平整和拖拉机非线性行驶对果树冠层参数测量的影响,该文在超声波传感器阵列测量果树冠层体积技术的基础上,使用RTK-DGPS空间定位技术和姿态航向参考系统,通过空间坐标的平移和旋转转换,直接获得以大地坐标表示的果树冠层的三维点阵云图数据,通过PC机后台处理重构果树冠层三维轮廓和计算果树冠层体积,并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以果园荔枝树为试验对象,采用该系统对15棵不同高度和体积的果树进行了3次重复试验,另对56棵树的测量结果与人工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沙棘绕实蝇Rhagoletis batava Hering是近年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新发现的沙棘果实重要害虫,研究沙棘绕实蝇监测和绿色防控的新途径。【方法】在田间悬挂黄板组合不同乙酯类挥发物及诱剂对沙棘绕实蝇进行诱捕试验。以黄板、三角形诱捕器、实蝇专用蘑菇形诱捕器、白色粘虫板作为载体测试其对沙棘绕实蝇的引诱剂效果。【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黄板作为载体,与其他处理相比诱捕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 < 0.01),平均诱捕量为18.33头/张;悬挂密度以每667 m2悬挂40张诱捕效果最佳,蛀果率为8.27%。沙棘绕实蝇引诱剂诱集数量主要集中在前4 d。不同乙酯类挥发物及诱剂对沙棘绕实蝇成虫诱捕效果为顺序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RDKS>月桂酸乙酯=十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桔小实蝇引诱剂。【结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组合黄板对沙棘绕实蝇成虫具有极好的引诱效果,并筛选出一种挥发物RDKS对沙棘绕实蝇两性成虫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可作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的成分之一,这两种引诱剂结合黄板可作为沙棘绕实蝇监测和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4.
综述了水环境中2,4-D光降解、O_3/H_2O_2降解的理论依据。主要对水溶液中2,4-D的降解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辐射强度、吸光物质、pH、温度)对降解产生的影响作用和机理作了介绍,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5.
试验旨在评价阿司匹林丁香酚酯(aspirin eugenol ester,AEE)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了解AEE毒性特点及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并全面地分析大鼠的致死原因。试验按照改良寇氏法进行,预试验选取50只大鼠,雌雄各半,分为5组,测定绝对致死量(LD100)和最大非致死量(LD0)。根据预试验结果,将80只健康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平均分为7个药物组(剂量分别为2.62、3.25、4.03、5.00、6.20、7.69和9.53 g/kg)和1个对照组(给予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进行正式试验。灌胃给药,观察并记录大鼠给药后的临床症状及体重变化。给药14 d后,统计各剂量组大鼠的死亡时间及总死亡数,并计算AEE的半数致死量(LD50)及其95%可信限。同时对死亡大鼠及时进行剖检,将具有病变的组织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以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AEE对大鼠口服的LD50是5.95 g/kg,且LD50的95%可信限为5.30~6.68 g/kg。对大鼠的死亡时间进行分析可得出,当口服AEE的剂量大于4.03 g/kg时,其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染毒后的48~96 h内。大鼠染毒后3 d内,体重呈下降趋势,常规饲养第5天开始,大鼠体重可逐渐恢复。病理学检查分析发现,AEE的剂量在5.00 g/kg以上时,对大鼠的肝脏、肾脏和胃肠道有明显损伤。根据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WHO)可知,AEE为实际无毒化合物,AEE对大鼠毒性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肾脏和胃肠道。  相似文献   
56.
曹衍龙  徐朋  金鹭  杨将新 《农业机械学报》2012,43(3):219-222, 229
针对三维表面粗糙度评定中表面测量数据量大且计算复杂度高,常用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时测量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形处理器(GPU)的三维表面形貌测量数据快速评定方法,应用CUDA平台开发了基于GPU的并行处理算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三维表面质量的快速评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运算效率提高了60倍以上,可满足三维表面质量在线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57.
首次以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树脂(CMCPS)为载体和大分子引发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模板、丙烯酰胺(AM)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溴化铜/2,2'-联吡啶(CuBr/Bpy)为催化剂,采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技术,制备了2,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2,4-D MIPs),并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比例对该印迹聚合物吸附量的影响。通过动态、静态及竞争试验考察了该印迹聚合物对2,4-D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2,4-D MIPs对模板分子2,4-D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与2,4-二氯苯酚和2,4-二氯苯甲醛相比,2,4-D MIPs对2,4-D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84和3.75,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31和2.29。采用Scatchard模型分析,可以得到两类结合位点,计算得到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分别为76.92和142.91 mg/g,离解常数Kd分别为632.91和2 309.47 mg/L。将2,4-D MIPs作为固相萃取剂,对豆芽样品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6%~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10%,方法的检出限为20 ng/g。该印迹聚合物可以富集分离测定2,4-D,稳定性好,并且能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58.
为了寻找防除薇甘菊的高效药剂,本研究测定了2,4-滴微乳对外来入侵杂草薇甘菊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通过测定抑制率求取抑制薇甘菊生长90%的有效剂量ED90,以覆盖度防效和鲜重防效为指标研究其田间防治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后30天,18% 2,4-滴微乳剂(ME)抑制薇甘菊茎叶生长的ED90值是制剂用量125.9 mL/667 m2,抑制地上部和根部鲜重的ED90分别为制剂用量99.3 mL/667 m2和141.3 mL/667m2。在田间条件下,喷药处理后15、30天,供试18% 2,4-滴ME制剂用量60~180 mL/667 m2处理时覆盖度防效均为90%以上,显著优于或相当于70%嘧磺隆WP制剂用量25 g/667 m2处理防效。处理后45天时,18%2,4-滴ME制剂用量120、180 mL/667 m2对薇甘菊的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与70%嘧磺隆WP制剂用量25 g/667 m2处理防效差异不显著。供试18% 2,4-滴ME对薇甘菊选择作用明显,具有“灭薇保草”的效果,适用于林地、非耕地和城市绿化地防治薇甘菊,有利于受薇甘菊破坏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59.
以DCC为缩水剂,在4-二甲氨基吡啶(4-DMAP)催化下合成了化合物5-O-十八酰基-1,2-O-异丙叉基呋喃木糖.该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得到确证,并进行了热裂解和卷烟加香试验.评吸结果表明,合成的该化合物可以赋予卷烟烟气以十六酸的特征香气.  相似文献   
60.
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联用技术,对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绿熟期及完熟期的皱皮木瓜果皮和果肉挥发物分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皱皮木瓜果皮与果肉香气中富含酯类化合物,丁酸乙酯在果皮或果肉、绿熟或完熟期的含量达12%~15%,是含量最高的挥发成分之一。含量较高的酯还有2-甲基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等。绿熟期果皮及果肉挥发物中均明显检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而完熟期仅在果肉挥发物中检出少量芳樟醇。萜烯总体含量不高,除完熟期果皮挥发物中金合欢烯含量高于5%外,各部位及各成熟阶段的柠檬烯挥发成分含量均低于1%。挥发物中富含鸡蛋果素,其在绿熟期及完熟期、果皮及果肉挥发物中总含量约10%~17%,并均以鸡蛋果素异构体Ⅰ为主,而绿熟期果肉挥发物中未检测到其异构体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